流动的文化 行走大运河
2020-07-31 来自: 本站 浏览次数:594
一般特指铜胎画珐琅,又称“洋瓷”,画珐琅明朝时传入我国,清康熙年间进入宫廷,因在广东制造,又被称作“广珐琅”。这种异常精美的工艺品受到了清朝皇帝的喜爱与重视,康熙、雍正、乾隆在北京皇宫造办处和广东两地都设立了珐琅作坊,还多次从广东选送出色画珐琅工匠进京效力,大量生产,制作的珐琅制品供给宫廷享用。长期以来,这项工艺一直为宫廷垄断,民间甚少涉足。上世纪50年代,政府曾出面将崔义亭、王安府、郭振华等一些老手艺人组织到一起,成立了北京烧瓷厂。时任北京烧瓷厂团支部书记回到家乡,在景县创办了厂家,铜胎画珐琅正式落户到景县,生根发芽。
由于能写善画,被招进了厂里作了一批学徒。自此,她便与铜胎画珐琅技艺结下了缘分。景县龙华美术烧瓷厂已成为我国北方现存一家较有规模的采用传统手工工艺,专业研发、生产、销售铜胎烧瓷制品的厂家,烧瓷厂这些年精心培育出的近千名烧瓷人才,更是我国烧瓷技艺传承的生力军。张会芬也成了老北京正宗铜胎画珐琅技术的传承人,她指导生产的很多铜胎画珐琅作品多次在各种展会上展出,并在国内外不少拍卖会上被拍卖,为众多收藏家所喜爱。铜胎画珐琅在我国已经很有历史了。在制胎工艺上类似景泰蓝,在纹饰风格上则近似于珐琅彩瓷,风格以仿古为主,很有民族特色。
说起铜胎画珐琅技术如数家珍,产品类型涵盖鼻烟壶、香炉、如意、酒具、烟具等日用品,还有各种炉、鼎、爵等仿古器皿以及一些很有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的大件艺术品。景县坚持传承当地传统铜胎画珐琅技艺,张会芬被授予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铜胎画珐琅技艺入选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创作的珐琅作品《四节提盒》荣获该年度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国艺杯”。古老的大运河流淌过了漫长的岁月,她以其宽厚的胸怀,滋润了沿岸广袤的土地,承载着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伴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实施,运河儿女张会芬们用非遗文化描绘着大运河崭新的时代画卷。